在金属结构材料中,实现高屈服强度与高延展性的协同始终是难题。传统强化机制往往抑制位错滑移,使变形能力受限。虽然TRIP(相变诱发塑性)与TWIP(孪生诱发塑性)效应能显著提升塑性,但在高强度下往往难以触发。
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山东大学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于近日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TRIP/TWIP Networks Promoted via Multifunctional Nanoprecipitates‐confined Specified Shear for Achieving Strong‐yet‐Ductile Titanium Alloys”的研究论文,团队通过在钛合金中引入多功能ω纳米析出相以限制特定剪切系统,首次实现了在高屈服强度条件下仍能显著激发TRIP/TWIP效应的“强塑并存”新机制,所设计的Ti-7.93Mo-2.15Cr-1.88Zr合金在简单热机械处理后,屈服强度达832.9 MPa,延伸率超过45%,其强塑积高达38 GPa%,刷新了钛合金的强塑性协同纪录。通讯作者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墅助理研究员和陈瑞润教授。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11834
【核心内容】
团队首次提出“多功能ω纳米析出物限制特定剪切(Nanoprecipitates‐confined Specified Shear)”机制,使析出强化与TRIP/TWIP效应得以协同。
该ω相除提供常规的沉淀强化外,还能:
-
保持应变协调性,
-
动态形成无ω位错通道,
-
限制特定晶格滑移,提升局部应力,触发马氏体转变。
通过DFT、Cluster Expansion、Monte Carlo与Ab Initio分子动力学等多尺度计算,团队系统筛选了β稳定性与连续滑移能垒,最终确定了Ti-Mo-Cr-Zr体系的最佳成分窗口
多尺度“de novo”成分设计流程:从集群展开到滑移能垒计算,确定TRIP/TWIP触发最优区
【研究方法】
团队以Ti-7.93Mo-2.15Cr-1.88Zr合金为研究对象,制备流程包括固溶处理、冷轧后再结晶及低温短时时效(483K × 60 s),该工艺最终获得了3-5 nm的ω纳米析出物,且均匀分布于β基体中,并形成微尺度短程扩散结构,显著提升合金的屈服强度,为了区分不同状态下的合金样品,团队将只经过固溶处理的样品标记为ST态,经固溶处理冷轧后进行再结晶处理的合金样品标记为RC态,将最终样品标记为LTSTA态。
【研究成果】
① 强塑性高度协同
LTSTA态合金相比于RC态的合金样品,其屈服强度由474.1 MPa显著提高至832.9 MPa,且延伸率保持在45.8%,其强塑积(σy×εf)超过38 GPa%,在目前已报道的钛合金室温性能里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出现~23.2%的吕德斯带应变平台能够有效延迟颈缩,表现出极高的应变均匀性。
不同状态下的合金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对比
② ω纳米析出相诱发构建TRIP/TWIP网络
在LTSTA样品中,被ω析出相限制的滑移会导致合金内部的局部应变集中,从而诱发大量应变诱发马氏体并与{332}〈113〉孪晶形成网络,这些TRIP/TWIP结构交错分布,构成“变形网络”,显著提升变形能力并维持高硬化率。
不同处理状态下的变形模型与TRIP/TWIP效应
③ 动态序列相变机制
团队通过透射电镜揭示了合金内由马氏体到孪晶的序列相变(MT→332DT):在拉伸过程中,先发生局部马氏体转变(TRIP),随后由其诱发形成{332}孪晶(TWIP),二者交替演化让局部集中的应力得以释放释放,从而能够维持塑性的稳定。
LTSTA试样中的顺序相变机制分析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为钛合金实现高强高塑提供了新的范式,通过纳米析出物精确调控局部剪切与相变序列,可在不牺牲延展性的前提下实现显著强化,这一析出相诱发TRIP/TWIP的耦合机制不仅突破了钛合金的强塑瓶颈,也为高熵合金、马氏体钢等体系的强塑性调控提供了可推广的策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