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王玉忠院士、付腾研究员《自然·通讯》:仿生自增强可再生材料问世:用大豆与木质素打造“越用越强”的可持续塑料替代品
2025-11-05 11:59:29 作者:本网发布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分享至:

 在全球范围内,减少污染和摆脱对石油基塑料依赖的呼声日益高涨,开发可持续材料已成为当务之急。生物质来源的聚合物因其低碳足迹和可回收性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材料在紫外线、湿热或电场等环境因素作用下容易老化,导致性能下降,且缺乏有效的寿命终结解决方案,这为其可持续性带来了严峻挑战。

近日,四川大学王玉忠院士付腾研究员李兴亮助理研究员报道了一种全新的、完全源自生物质(木质素和大豆)的聚酯材料,它不仅能有效抵抗老化,更能像生物体一样“越用越强”。这种材料模仿生物系统的自我增强机制,利用芳香族π共轭亚乙烯基结构介导的[2+2]环加成反应,在紫外线、湿热和外部电场作用下实现性能提升。其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抗紫外线效率分别可达103 MPa、560%和73%,远超市面上已知的生物基材料与工程塑料。此外,该材料还具备优异的绝缘性、阻隔性、阻燃性、耐溶剂性和可回收性,为可持续绿色新能源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相关论文以“Biomimetic self-reinforcing recyclable biomass-derived inherently-safe sustainable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这项研究的灵感源于人体对抗衰老的自我调节机制。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生物质可持续聚酯材料(PAOM),其核心创新在于引入了一种来源于大豆异黄酮的单体(DDF–OH),该单体含有的芳香π共轭亚乙烯基结构能够在特定使用条件下触发[2+2]环加成反应,形成物理和化学交联网络。这模仿了生物组织中损伤与重建的过程,从而使材料性能得到增强。

图1 | 仿生策略示意图。 用于自增强可回收生物质来源材料的仿生策略示意图。 

通过对材料结构的深入表征,研究人员证实了DDF–OH单元之间存在的π-π堆叠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减少了材料的自由体积,形成了物理交联网络,增强了链段间的摩擦和分子动态体积,使分子堆积更为紧密。一系列测试,包括低场核磁共振、熔体流变学、动态热机械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均支持了这一结论,表明随着DDF–OH含量的增加,材料内部结构愈发致密。

图2 | PAOM的结构表征。 A PAOM的X射线衍射图谱。 B, C PAOM的低场核磁共振曲线和横向弛豫时间分布曲线,图中阴影区域表示参数随掺入量增加的变化趋势。 D–G PAOM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复数粘度和零剪切粘度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图中阴影区域表示参数随掺入量增加的变化趋势。 H 聚合物的储能模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I PAOM的正电子湮没寿命分析。 J–L 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材料内部的π-π堆叠、自由体积分数和分子链模型。 

这种独特的结构赋予了PAOM材料卓越的多功能性。研究表明,PAOM兼具良好的结晶性、耐热性、机械强度、阻隔性能、耐溶剂性和阻燃性。其气体阻隔性能(对CO₂、O₂和H₂O)优于许多生物基和工程塑料,并且在不同有机溶剂中浸泡七天后仍能保持形状和重量。同时,其热释放速率和总热释放量显著降低,显示出优异的阻燃特性。

图3 | PAOM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耐溶剂性和阻燃性。 A–C PAOM的应力-应变曲线、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柱状图代表三次独立实验的平均值,误差棒为基于三次独立实验的标准差。 D–G PAOM的CO₂、O₂和H₂O阻隔性能随组分的变化,以及PAOM-4与其他材料气体阻隔性能的综合比较。 H PAOM-4薄膜的耐溶剂性。 I–K PAOM的热释放速率、峰值热释放率和总热释放量。 

除了上述性能,PAOM在绝缘特性方面也表现出巨大潜力。理论计算和空间电荷测试表明,DDF–OH的引入在材料内部形成了电子陷阱,限制了电荷迁移和积累,从而显著提高了材料的表面电阻率和击穿强度。这使得PAOM非常适用于可持续绿色电力系统。

图4 | PAOM的绝缘性能。 A 绝缘机制示意图。 B 不同结构单元的分子轨道能级。 C, D 空间电荷测试中极化15分钟后PAOM内部的电场强度分布和最大电场强度。 E 极化30分钟后PAOM表面的电荷密度。 F 去极化30分钟后PAOM内部的电荷密度。 G, H PAOM的表面电阻率和击穿场强。 

PAOM的可持续性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它不仅源自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更能在使用过程中实现自我增强。尤为突出的是,PAOM具备闭环回收能力。使用后的PAOM可通过低温化学解聚过程完全回收为原始单体,这些单体既可以重新聚合成性能与原始材料相当的新一代聚酯,也可以升级再造为高性能的生物基聚氨酯粘合剂,其粘接强度可与传统的石油基强力粘合剂相媲美。

图5 | PAOM的自增强行为。 A PAOM的自增强机制示意图。 B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到的DDF和光交联体系的优化分子几何结构及HOMO-LUMO能级。 C UV照射前后PAOM薄膜的紫外透射率(厚度:0.3 mm)。 D PAOM在紫外灯下的抗紫外线测试。 E, F 原始和UV照射后薄膜在400 nm处的屏蔽效率和750 nm处的透射率。 G, H 原始和UV照射后PAOM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柱状图代表三次独立实验的平均值,误差棒为基于三次独立实验的标准差。 I, J PAOM薄膜及其在经过湿热老化和电场处理后的拉伸强度。柱状图代表三次独立实验的平均值,误差棒为基于三次独立实验的标准差。 

图6 | PAOM的化学回收。 A PAOM回收过程示意图。 B PAOM-4在H₂O/BDO/NaOH体系中解聚得到的回收单体rDDF-OH、rBDO、rFDCA和rDMFD的实物照片。 C–F 回收实验中得到的FDCA/rFDCA和DMFD/rDMFD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和液相色谱分析。 G rDDF-OH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 H, I PAOM-4和rPAOM-4的应力-应变曲线、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柱状图代表三次独立实验的平均值,误差棒为基于三次独立实验的标准差。 J up-PU的合成过程及其作为粘合剂的应用示意图。 K up-PU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L up-PU在铝板和聚酰胺板上的粘合强度。柱状图代表三次独立实验的平均值,误差棒为基于三次独立实验的标准差。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通过模仿生物系统的自我增强机制,成功开发出一种性能优异、可持续且可循环再生的生物基聚酯材料。该材料在紫外线、湿热和电场环境下展现出卓越的耐久性和自我增强能力,同时实现了从回收到升级再造的闭环循环。这一突破为设计下一代可持续材料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有望推动材料科学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